明天,三十岁,五十岁? 亦或是七十八十岁。
我无法知晓我生命的终点。 一个没有反馈的日期会让人徒生惶恐。看来把期待留给明天,不如留住我的“记忆”和这”一瞬”了。后来的时间是不属于我的。
而“记忆”和“一瞬”的关系对个体来说就好比年轻时一个手忙脚乱的莽汉在整理相册——记着一瞬的相册。 慌忙把相册摆进记忆的收纳盒里。 老来想翻看,却找不出合适满意的相册来。
分类:日常
2023年5月24日
如果说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那些令人愉悦的时刻会留下温柔的痕迹。 而那些苦难的瞬间则被磨平了棱角,以至于在记忆中也变得不再锋利。 慢慢的, 要是在生命的一段段时间中划分,我倾向于相信过去某一段时刻,于人于事更加令人留恋。而当下更加苦难。
2022年10月19日
性格,思考方式,甚至是原生家庭,所有历史的一切是我,却又不全是我。每一个第二天甚至又可以毫无理性逻辑地迈出新的分支,又可以从旧有中延续。可能是一种本质上的不确定性,也可能是逻辑上一定的确定性。这穿插的思绪让人足以窒息。
快乐的死
好一段时间觉得活成别人的样子很累很难,或许当初这种想法完全是循规蹈矩中萌生的逆反心理——想要与众不同。那这不得多在人生路上多走几条岔路才得行。
世人想快乐的死,而最后的最后有那么多人走完了九曲十八弯找到了自己的快乐?
都还是依葫芦画瓢,参考别人的还顺带做做样子,想着最终就能心安理得快乐的死,好不容易。
关于躺平
一
前几天和朋友聊起躺平,我问他说,躺平算不算是一种人生意义(毕竟现在有很多人至少口头上期望一种不工作,顺其自然生活态度),假如我就想这样过一辈子呢。
“对个人来讲,怎么都算是自己的人生。”他直说,“如果还是经过思考得出的,就更称得上意义了。”
过了一会他举了三个例子,蛮有意思:
这个问题问出来可能被理解为,
1、躺平算不算某种(普世的)人生意义。
2、躺平算不算某种(也适用于被问者个人的)人生意义。
3、躺平算不算某种人生意义(如果是“人生意义”这种对世人非凡的词语,那一定是值得歌功颂德的)。
比起最开始问到躺平算不算某种人生意义,更像是要回答后面的三种情况。
二
闲来在脉脉看到有人在问,年薪40能够在成都躺平吗?
回答有人问税前还是税后,有人分析成都房价,有人说月薪10w也不行…
躺平从一种更像是生活方式的描述转变成了对收入状况的描述。就躺平的群体来说,月薪3,000和月薪50,000的人群可能都有躺平的意愿。躺平的期望也截然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一个月薪20,000的人如果想着月薪达到50,000就能躺平,这可能会事与愿违了。我已经想到他比起从前更加起早贪黑的画面了。
躺平从来不是收入状况的衡量。抛开物质的外衣,躺平是一种纯粹的生活态度。
2022年4月29日
迷信科学的人不在少数。
迷信不在于内容,在于相信的方式。
哪怕是对科学,如果是无条件的相信,甚至排他的相信,就是迷信。
何况科学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就是证伪,就是说快来证明我是错的。
2022年4月29日
我相信科学,但不是科学主义虔诚的信徒。我身边不止一人崇拜马斯克。
一方面,从马斯克目前的成功或者说受人追捧的角度来说,无法确认的是,是时代成就了马斯克,还是马斯克在造就时代。我更愿意相信前者,每个时代都有成功之人,至少马斯克站在科学主义上的成功,更像是推动科学进步的人,相比大家前些年之于马云的商人印象。
另一方面,从纯科学的角度考量,我无法忽视的是,很多基础科学的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是难与社会结合或者被看到。马斯克能否从科学主义的角度与其一较高低,值得斟酌。
再其次,从价值多元的角度,我更难认同价值单一的取向。我相信科学是我无法或缺的一部分,但他不是我的全部。他只是我价值的一部分。
“认为科学是通向幸福之路,这是天真的乐观主义,只有书呆子才会相信。科学根本无法回答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意义’这类问题”。
2022年4月29日
当人被金钱衡量高低,当人被视为社会组织的工具,那么作为独立个人的目的就成了工具,那么作为独立个人的价值就变得更不为人,更像是成为某种工具。
现实是,人而不为人。
2022年3月4日
“世界的真实存在和世界在人的认知中的存在,是不同的。以社会组织为中心来看组织中的个人,人是工具;但以人为中心来看组织,个人便成了目的,组织是工具。鉴于此,‘持续性学习’也好,‘层级胜任’也罢,还有工作的成果或业绩,都不过是服务‘成就人’这个目的的。”
想起一个朋友在看到别人一条动态时候的调侃。
2021年11月22日
不管是中世纪以前西方信奉宗教,还是小时候坚信圣诞老人会在平安夜送来圣诞礼物。我们都会有一种迷信。虽然科学让我们祛魅,但只要相信科学就一定能实现个人价值与意义却成了现代迷信。
多挣个几十万,人生的意义就一定会实现,生活一定就会变好。这何尝不是一种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