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学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

老子在描述车轱辘的时候如是说。千年之后这句话仍是如此深刻。

小学的时候我学习素描,因为我喜欢那种将美好的事物呈现出来的方式。后来上初中的时候放弃了几年来可能是我少有的一些爱好。可能出于初中更加繁重的学习的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常规的文化课发展中,这种特长爱好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工作之后,也更多地听到各种外部的声音。“学这个有什么用”,“你不能拿它当饭吃”。

现实社会越来越多的事件,不管是一些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还是一些光鲜亮丽的富人社会阶级的低素质表现,都在表明在社会中有着这样一个导向,那就是金钱物质至上。我们的成功或者说在别人眼里的成功都来自于财富层面的考量。我们学习如何赚钱,选择更赚钱的行业,从事更赚钱的工作,有时甚至不惜违背道德,甚至违反法律。因为这都会让我们在外界看来更符合他们眼中的成功。这样以来,浮躁的社会映射在每个个体上面。追名逐利之风由此形成。

老子说,无之以为用。那些看似虚无,摸不着的东西也同样重要。 一个沉迷于画室固执的画家不会生产世俗偏好的画作,一个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者不会生产垃圾论文。他们或许不能在世俗社会当中分一份羹,但是他们的成功来自于对自己的突破。在社会一个集体概念下,或许有个“集体意志”,就像犹太人很聪明,德国人很严谨一样。它是一个以诸多个体集合组成的集合。世俗之下物质至上的观念也是一个“集体意志”。每个个体存在零散和千差万别的意志和观点。他们可不是都有着名与利的追求啊!由此,画家和科研工作者达成了自己的成功,只是他人偏以自己的视角去衡量他人,无知罢。

无用之学不是“无用”,无用之学更是个人选择的人生,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

下次,当我重拾画笔,我理应当是本着无用之心。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