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8日

“那么历史的痕迹从来不会在自我变形的过程中缺席:这种变形包含着过去,仅仅是因为这就是使我们进行社会化的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留存于我们体内,就如同它留存于包围我们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一样。我们的过去也是我们的现在。所以,一方面我们在重新创造、重新建构自己(它就像一个永远不能完成的任务),但另一方面我们什么也没有创造,什么也没有建构。”

社会秩序强加于我们的东西,在我们尚未出生之时就已经确定。我们在此基础上,最终塑造了自己的身份。
这让我想起薛兆丰在讲是我们选择职业还是职业选择我们的时候的思考。 按普通思维,我们通常认为我们自己选择了自己的职业,自己给自己做好人生规划。但仔细思考一番就会发现,现在已经没有马车夫这样的职业,我们已经不能做这样的选择。同样,像我,前端开发工程师也是一个新兴职业。我们在这样的社会框架下,并且在有限的角色和身份中做了自己的选择。 换句话说,是职业和社会在塑造我们。

同时,我又想起高中一段往事,由于成绩的下滑,我被分进了当时的平行班。我初中以来一直是火箭班的身份。我在自我认识当中产生了非常巨大的迷惘和错乱,以至于高中我不知道如何去界定自己。那时我希望能融入一个学习氛围更加浓厚的圈层,同时在自己身处这样的圈层下饱含对他人,对自己的全盘否定。我不能重新认识自己。而我现在才知道,重要的不是自己在改变自己什么,而是在改变时自己都做了什么。  当时的丧气和失去方向在现在看来是可以避免的。

之前一个朋友给我说,我们除非有什么大的机遇,我们可能都是以一个工薪阶层的社会身份度过一生,但好在我们还是中上的那一部分。可能本来是有一种无奈,但我感觉很好。

 

无用之学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

老子在描述车轱辘的时候如是说。千年之后这句话仍是如此深刻。

小学的时候我学习素描,因为我喜欢那种将美好的事物呈现出来的方式。后来上初中的时候放弃了几年来可能是我少有的一些爱好。可能出于初中更加繁重的学习的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常规的文化课发展中,这种特长爱好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工作之后,也更多地听到各种外部的声音。“学这个有什么用”,“你不能拿它当饭吃”。

现实社会越来越多的事件,不管是一些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还是一些光鲜亮丽的富人社会阶级的低素质表现,都在表明在社会中有着这样一个导向,那就是金钱物质至上。我们的成功或者说在别人眼里的成功都来自于财富层面的考量。我们学习如何赚钱,选择更赚钱的行业,从事更赚钱的工作,有时甚至不惜违背道德,甚至违反法律。因为这都会让我们在外界看来更符合他们眼中的成功。这样以来,浮躁的社会映射在每个个体上面。追名逐利之风由此形成。

老子说,无之以为用。那些看似虚无,摸不着的东西也同样重要。 一个沉迷于画室固执的画家不会生产世俗偏好的画作,一个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者不会生产垃圾论文。他们或许不能在世俗社会当中分一份羹,但是他们的成功来自于对自己的突破。在社会一个集体概念下,或许有个“集体意志”,就像犹太人很聪明,德国人很严谨一样。它是一个以诸多个体集合组成的集合。世俗之下物质至上的观念也是一个“集体意志”。每个个体存在零散和千差万别的意志和观点。他们可不是都有着名与利的追求啊!由此,画家和科研工作者达成了自己的成功,只是他人偏以自己的视角去衡量他人,无知罢。

无用之学不是“无用”,无用之学更是个人选择的人生,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

下次,当我重拾画笔,我理应当是本着无用之心。